本文由网名为罗熙杰的网友收集整理投稿。
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扶贫创业,希望 创业脱贫之星事迹材料范文精选5篇的内容对你有用!
创业脱贫之星事迹材料范文(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脱贫之星事迹材料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创业脱贫之星事迹材料1
初中学历的袁码头村村民李祖清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2013年,妻子黄芹身患鼻咽癌,女儿李瑞考上大学,家中原本不多的积蓄很快被花光,这个家庭在风雨飘渺中摇摇欲坠。
2014年,李祖清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充分了解情况之后制定了“解其困、扶其志”的总体帮扶计划:一方面,帮助黄芹申请健康扶贫政策,帮助李瑞申请助学贷款政策;另一方面,扶贫先扶志,驻村工作队定期入户与三人面对面深入交谈,分析其困境,探求其出路,激发其斗志,振奋其精神。
情况慢慢开始有了好转,正为5000元医疗费四处求人却屡次碰壁的李祖清得知医疗费几乎全免之时,顿时感动得泣不成声。李祖清对驻村工作队说,2014年至今,我妻子黄芹治疗癌症基本上没出多少钱。在黄芹病情稳定之后,驻村工作队为其介绍了一份同心花海服务员的工作。助学贷款让曾经一度想放弃继续上大学从而减少家庭开支的李瑞又重新开始追逐梦想。李瑞一头扎进学业,并在学习之余兼职做家教挣取生活费。如今,李瑞在武汉光谷第一小学谋得一份稳定工作。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户主李祖清也主动扛起沉重的责任,足迹踏遍宜昌建筑工地,风里来雨里去,最终还清了助学贷款,购置了小轿车,还翻新了住宅。
李祖清逢人便说:“我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是驻村单位与工作队帮助我家度过了难关”。其实,我们想说,也是你们自己帮助了你们自己,是黄芹乐观面对病魔、自力更生,是李瑞钻研学业、自立自强,是李祖清风雨兼程、勇担重任,这才有了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袁码头村脱贫攻坚的路上,外力帮扶与自力更生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失一轮,则车不能致远,折一翼,则鸟不能飞翔。
创业脱贫之星事迹材料2
五年前的今天,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西县苗岭,党员李建兵成立了一家省级龙头企业,专门从事椪柑的种植、加工、营销和开发。公司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产业扶贫为己任,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扶贫”和紧密扶贫利益联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党员李建兵一路奋斗到了鲁戈。他不忘回报党在湘西大山深处极度贫困的泸西县致富。他没有忘记致富前的乡亲,写下了一首带领穷人致富的帮扶赞歌。
建设椪柑产业园区 夯实扶贫济困基础
作为鲁西蓬坎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建兵敏锐地抓住了脱贫攻坚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肩负起发展柑橘产业促进脱贫攻坚的责任,把柑橘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为贫困群众发展柑橘产业脱贫致富贡献力量。”李建兵信心满满地说道。
泸西县位于湘西州的东南端,是武陵山区一个极度贫困的县。属于山地丘陵地貌,非常适合柑橘生长。当地人种植柑橘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椪柑是泸西的农业支柱产业,被誉为“中国柑橘之乡”。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工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为此,近年来公司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在无锡镇上堡建设了1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和7300亩认证柑橘出口基地。
特别是2015年以来,李建兵流转普市镇马溪口村1000多亩撂荒地建设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区,20年向农民一次性支付流转费120万元。产业园的辐射带动周边城镇1000多名贫困村民在自家门口附近种植椪柑致富,人均月收入1800多元,贫困人口年增收3000多元,成功脱帽脱贫。
同时,2018年,李建兵依托东西部协同扶贫项目,进一步扩大公司产业园建设。该项目为兴隆镇彭宗关村、白洋溪乡排口村400名贫困群众带来了效益,实现了年人均分红3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种植椪柑,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加速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李建兵不断推进扶贫机制创新,构建了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民“利益共享”的利益联动机制,走出了一条成功带动周边贫困农民致富的新路。
李建兵带领公司创新扶贫机制,精准瞄准贫困村民的扶贫目标,即突出支持重点,明确带动主体,通过建档严格落实已精准识别的贫困人口,让产业扶贫项目直达村庄、贫困户、贫困群众,确保贫困群众精准受益。
例如,在县城无锡镇,500亩抛荒果园,就把附近的285户贫困户1223人全部纳入公司精准扶贫对象,进行产业帮扶和利益分红。
李建兵构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的同时,并就增加村集体经济产业收入进行有益尝试,如与浦市镇麻溪口村签了产业扶贫分红协议,由公司负责前期投入,基地挂果受益后,按公司占51%,村集体及贫困户占49%的比例分红,仅此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10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1300元以上,使村贫困村民真正获得真金白银干货满。
此外,李建兵进一步完善贫困农户维权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分配监事会,对产业发展和项目资金进行全面监管,确保贫困农户和公司双方利润分配合理,保障贫困农户的根本利益。“把贫困村民致富放在心上,把发展农特产业建小康责任扛在肩上”,李建兵的这一举措,既富了别人,又充实了自己,既盘活了荒山荒地,种出了金山银山,又带富了一方贫困村民。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提升精准帮扶成效
企业作为法人公民,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如今在泸溪县碰柑公司已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李建兵带领公司以发展柑橘产业为导向,助力当地贫困群众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脱贫摘帽,圆同步小康梦想,为当地其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做出了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示范。
近年来,李建兵聘用和积极引领贫困户从事产业扶贫。2015年以来,泸溪县碰柑公司与1800名贫困户签订了产业委托帮扶合同,在浦市镇麻溪口村流转1000亩荒地,聘用当地贫困户作为工作人员,人均月劳务报酬在2000元以上。帮助贫困户年销售碰柑5000余吨,贫困户在柑橘产业脱贫中人均年增收达1000元以上,大大提升了贫困群众在发展农特产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致力于柑橘扩大再生产。为了使基地获得更好收益,李建兵经常深入基地,顶着烈日,亲自劳作,足迹遍布基地每个角落与山山水水。
为了解决年100多万培管费用,李建兵把公司这几年经营收入全部投入到柑橘扩大再生产中,自己筹钱一次性支付麻溪口村20年土地流转费120万元,为公司健康良性在高起点上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与村集体经济签了分红协议,由公司负责前期投入,基地挂果受益,贫困村民人均年分到1000元以上红利。在武溪镇还流转了500亩抛荒果园,把附近的贫困群众一并纳入公司精准扶贫对象,仅榆坪村就有10位贫困户享受到了金融扶贫政策,公司年支付每户3000元的红利,根据自身优势,每年帮助贫困户销售碰柑5000余吨。
致力于为贫困村民增收。李建兵筹款150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与当地村委会与贫困户签了分红协议,由公司负责前期投入,基地挂果受益,贫困户人均年分红1000元以上,2018年给贫困农户分红15万元。
李建兵带领果农主动出击,销售椪柑,有力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仅2018年贫困户在柑橘产业脱贫中人均增收达800元以上。
发展产业是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泸溪县麻溪口村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落后。李建兵紧紧把握这一脱贫思路大兴特色产业,积极与省扶贫开发办对接,争取产业开项目扶贫支持,发展椪柑、脐橙800亩、油茶林3200亩、红心猕猴桃40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帮扶”股份合作模式运营,收益按照“公司占51%,贫困户占39%,村集体占10%”分配,贫困户在发展农特扶贫产业中鼓了钱袋子,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李建兵积极开展扶贫捐助献爱心活动。 2010年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5万元;2015年响应州扶贫办号召赴永顺高坪捐助2万元,2017年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带头捐了4万元给患大病慢病的贫困户,受益贫困百姓赞不绝口。
积跬步以至千里。李建兵勇当产业发展脱贫的排头兵,脚踏实地把泸溪传统优势产业——椪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以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无疑是对自己无悔青春的最好诠释,更是人生旅途的美丽风景。
大爱无言,李建兵在艰辛的创新创业扶贫济困岁月里,以对党的'满腔热情和对贫困群众的无私奉献,一步一个脚印,帮助大山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当下,李建兵正在率公司全体员工引领贫困村民走同步小康的康庄大道。
创业脱贫之星事迹材料3
从过去的贫困户到现如今的养牛专业户,他的身份来了一次完美转变,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既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带动了村里其他村民的养殖热情,当地群众谈到他都会竖起大拇指称其“牛人”。他就是铅山县陈坊乡福田村的脱贫致富典型吕良忠。
吕良忠现年46岁,全家6口人,父亲多年前患上了高血压等病,不能劳动,母亲2012年又患脑瘫,至今没有痊愈,自己的肠胃不好,家里近年来3人需要高额的医疗费,小孩正在读书。当时同妻子土里刨食一年的收成都不够看病,家里因此负债不少,连过好今后美好生活的信心都没了。
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这个家有了新的出路 。 2016年8月,吕良忠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从此享受到了医保与教育等扶贫政策。帮扶干部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和福田村草木丰茂的生态环境,计划通过养牛产业脱贫,帮助他重新树立生活信心。并为他争取了5万元无息贷款,有了政府的帮扶,他自己对发展养牛也信心满满,底气十足。
说干就干,2017年5月就建起养牛场,6月份考察、买牛,7月份正式牛场运营。他每天上午在养牛场“伺候”牛,联络饲料、研究防疫,学习养殖技术。下午就同妻子忙着打理40多亩的水稻和红芽芋的管理。 现在,两年半的时间,他家的牛已经从七八头发展到现在的四十多头,年收入也达到了6万多元,吕良忠也在养牛当年顺利实现了脱贫。如今,他已经成为了陈坊乡的养殖大户。
依山而建的养牛场不算宽敞,40余头肉牛养得膘肥体壮,产值近60万元。
“通过自己的勤奋,种植和养牛的收入非常可观,政府扶持我的5万元货款资金也还清了。如今我们家不仅脱贫了,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说起养殖产业带来的高收益,吕良忠夫妻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脱贫要靠自己,要靠劳动,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不然一辈子也富不起来。”
2018年冬季,靠养牛和种植水稻、红芽芋致富的吕良忠来到村委会,主动提出申请退出建档贫困户的行列,并请求政府终止他家的低保政策,提出请将扶贫政策让需要帮扶的其他困难群众享受。
吕良忠夫妻感慨的说,现在脱贫了,日子过的越来越好了,下一步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好好干,用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帮助周边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参与养殖,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把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在他的带动下,福田村近年又有三户农户加入了养牛的队伍。
在当地,吕良忠人穷志不穷的脱贫故事一直被村民津津乐道,为其他贫困户树立了榜样,也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转变思想,坚定了他们依靠辛勤劳作实现脱贫致富的决心!
创业脱贫之星事迹材料4
在阳城县河北镇槐庄村,有一个人在脱贫致富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凭自己的韧劲和不言弃精神,成为带头创业的脱贫之星,他就是槐庄村民潘国太。
自2018年开始养猪以来,潘国太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猪圈逐步扩建至600平方米,生猪存栏已发展到120头,可谓是从无到有,基本实现脱贫,走上致富的道路。“过几天卖掉一批猪,又可以有一笔收入,我打算用这钱把猪场再扩建一下”,他充满干劲,始终信心满满,对未来有着自己的规划。
回顾自己创业脱贫的经历,潘国太感慨万千。在养猪之前,他以外出打工为主,以在家务农耕作为辅,基本无稳定工作及收入来源。打工的时间虽长,家里却一直没有什么存款。2013年下半年,他在工地干活期间发生意外,住院数月,在家休养长达一年,加重了家庭负担,其他家庭成员基本无收入能力,入不敷出,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只能勉强维持生计。2014年又赶上孩子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压得老潘喘不过气来。这时,潘国太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上学问题和生活保障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潘国太一家渡过了难关。
“自被确定为贫困户以来,得到了党和国家政府的政策帮扶,作为基层贫困群众,响应国家号召,自主创业,努力脱贫。”一辈子不服软的潘国太思来想去打算创业,自谋出路,甩掉贫困的“帽子”。在充分的调研后,2017年潘国太有了养猪的初步构想,并于2018年正式付诸行动,开启了自主创业养猪之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真正做起来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资金、经验和技术样样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2018年上半年,潘国太夫妻俩向亲朋好友借钱修建了300平方米的猪舍,买了8头母猪。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养猪第一年就遇上了价格低谷期,加上规模小,前期投入大,第一年就是负收入。但他没有气馁,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创业,而是调整心态,稳扎稳打,积极参加县里养殖户培训,观摩规范化养殖场,在实践中学习并积累经验,尽力减少成本和损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夫妻俩的细心照料下,母猪顺利生产了几批生猪,且成活率也在提升,再加上猪肉的价格逐渐回升,育肥出栏后终于有了净利润。在之后的日子里,夫妻俩一边还债一边继续扩大规模,每天喂食、磨饲料、打扫猪舍,丝毫不懈怠,养猪的技术越来越专业,创业也步入了正轨。
2020年初,潘国太又投资扩建了300平方米猪舍,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日常运营也要随之正规化,他申请了营业执照,引入了更为先进的设备,完善了化粪池等排污通道的建设,发展产业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责任。
谈到未来的规划,潘国太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高质量发展养猪产业,到2021年出栏数约400头,并带动周边群众自主创业,以自身行动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日前,中共晋城市委网信办和晋城市扶贫办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网上集中宣传。通过讲扶贫故事、秀村播带货、展扶贫成效等专栏,讲述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展示我市各地特优农产品,展现我市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就,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增添持续奋进动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
创业脱贫之星事迹材料5
今年39岁的周志坚是临高南宝镇博廉村人,被纳入贫困户后,他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在南宝镇上开起了早餐店,如今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
周志坚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辛苦将他和四个哥哥抚养成人,成家后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因生活清贫被纳入了贫困户。2014年,他们曾经去海口与亲戚一起开早餐店,但经营了几个月就干不下去,亏了钱。
周志坚爱人薛小欢:海口房租太贵了,我们挂念了老母亲,无心在城里面呆。
2017年6月,周志坚利用国家扶贫利好政策,在帮扶干部的建议和帮助下,开起来早餐店,周志坚的爱人在前店卖临高粉,后院周志坚忙着煮面和炒粉。
帮扶责任人姜军周:我先了解他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他个人掌握的技能,知道他有做早餐这个技能之后,然后,我就引导他,利用政府下发的产业扶贫资金,在南宝镇政府开了个早餐店。
得知贫困户在镇上开了早餐店,南宝镇、村干部和帮扶单位干部经常光顾。周志坚不仅有做菜的经验,他在调料方面也加强研究,夫妻俩每天凌晨3点起来备料,5点钟就开始营业,早餐一直卖到中午12点半。如今,早餐店生意红火,客源稳定。周志坚的早餐店营业仅一年,周志坚一家就实现了脱贫。
周志坚爱人薛小欢:现在我们过得很好了,经营问题不愁了。非常感谢政府,感谢镇、村里面干部和帮扶责任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